一、总体概况
(一)发展沿革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立于1987年,是重庆工商大学设立最早专业之一,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专业。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成为全国第四批MPAcc培养单位,2015年MPAcc首届招生,2018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2018年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为四星培养单位,在全国所有MPAcc培养院校中名列第30名,排名全国前20%。2018年、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奖项和最佳组织奖,是西部院校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院校。2019年获得全国优秀学位论文1篇、2020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篇。本专业有9门市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优质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拥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级导师团队2个、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4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重庆市研究生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
(二)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规范、质量、特色、品牌”为理念,面向会计职业需求,培养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视野,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职位等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终身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2)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财务、审计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有从事高层次会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国际视野、战略意识、领导潜质、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
(4)熟练掌握和运用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及一门外国语言。
(三)办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实践,依托我校财经特色和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优势,形成了“服务本土-多元协同-实践导向”人才培养特色。具体表现:服务本土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为使命,以“建设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为愿景;强化多元协同,形成了学校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高等院校“四协同”培养开放办学模式;突出应用能力,构建了“双导师”联合指导、“双向互动式”课程学习、“双课堂融通”素质培养,培养目标突出实践、课程设计贴近实战、学位论文关注实际以实践为导向的“三双三实”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
(1)财务总监(CFO)方向
(2)管理会计(MA)方向
(3)智能会计(AIA)方向
(二)学制与年限
全日制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标准学制为3年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研究生达到学校规定的各项条件,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硕士研究生应当在取得学籍后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采用学分制管理,总学分不少于4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40学分,学位论文8学分。
(三)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45位 MPAcc 专职教师,其中教授 20 人(二级教授 2 人,三级教授4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会计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税务领军1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专家1人,重庆市会计领军人才、教学名师、首批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专家10人。副教授23人,获得博士学位的39人,拥有实践经验教师 41 人,拥有实践经验教师的比重,其中主持过实际业务部门的相关横向课题的教师 31 人,担任企业顾问或独立董事16人。
2021年新进研究生学业导师12人,MPAcc 现有学业导师达到 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事业导师达到256人。有 10 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双师型41人,MPAcc项目拥有市级导师团队 2 个,校级学术团队 3 个,MPAcc 专职教学人员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博士39人,占52%比例,高级职称53人,占70%。2021年引进新教师9人(博士9人、副教授3人),外聘国际兼职师资14人、事业导师247人。组建了63个课程团队。2021年选派教师参加全国会计教指委的工作会议、案例和课程培训研讨等活动89人次(线上线下),选派4人到审计署参加青年审计教师实践计划。参加独立董事、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沙盘模拟、财务共享等专业培训 20余人次。有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美国访学一年,博士后 5人次。
2021年,MPAcc 中心选派教师参加全国会计教指委的工作会议、案例和课程培训研讨等活动20多人次,参加中国会计学年会及其各分会进行学术交流与课程研讨 70 人次,参加独立董事、会计实证研究方法、沙盘模拟、财务共享等专业培训 30 人次。到美国、英国等地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访学或做博士后 3 人次。
(四)科研支撑条件
我校 MPAcc 教学条件优良,学校为 MPAcc 项目配备了专用教学办公场地,标准化多媒体专用教室、案例讨论室和教学辅助设施一应俱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充足的资源,为 MPAcc 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实验室建设
实验中心下设财务与会计实验分中心,拥有 5 间会计、财务、审计和 ERP体验实验室;拥有会计专业软件 100 万元之多,有会计、财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软件,有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用友、金蝶等软件,有学生学习研究性软件,如国泰安数据库、色诺芬数据库。MPAcc 项目借助重庆工商大学国家级综合教学实验中心良好的实验资源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研究方法与工具》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我校已有的实验室完全能满足 MPAcc 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毕业论文和创新研究等方面的需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图书馆建设
学校图书馆:我校专业图书资料丰富,学生查阅方便。学校图书馆总面积为 6.07 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 272.67 万册,中外文期刊 1300 种,2500 余份;引进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 53 个;电子图书总量 109.54 万册;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近三年来从 800 万增加到1,400 万,增幅达到 75%;图书馆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学院图书资料室: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自设有资料室和阅览室,订购了经管类的重要期刊以及与财务、会计与审计相关的全部核心期刊,近 3 年根据师生需求每年新购图书(含电子图书)3000 余册。订购的专业期刊主要有《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等中外文期刊 200 余种,每年订购 5 套。此外,在数据库方面,MPAcc 学员还可使用 Elsevier Science Direct、JSTOR、Springer、EBSCO、RESSET、国泰安数据库、CCER 数据库等 18 个中文数据库和12 个外文数据库,以及剑桥图书、超星数字等 12 个电子图书平台;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
3.网络平台建设
MPAcc 项目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网站、重庆工商大学 MPAcc 教育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QQ 群、微信群等现代互联网工具,实现完整的信息传递与辅助教学功能,实现研究生招生宣传与信息的发布、培养过程、学位与学科管理、学生管理、政策发布等功能。
(四)科学研究成果
学院定期为MPAcc 举办会计实务高端访谈、公益大讲堂、会计名师大讲堂、课程报告等学术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理论前沿、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验。2021年,MPAcc硕士生导师及学生主要的科研情况如下:
(1)获批国家社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1项;
(2)发表A刊9篇,B刊7篇;
(3)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2项;
(4)横向到账经费272.5万;
(5)荣获全国百优管理案例2篇。
(6)重庆市研究生教改课题立项2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立项2项
(7)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第七届)/三等奖,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第七届)/最佳组织奖。
(8)全国百优管理案例2篇
(五)实习实践
按照“实践方法——实践行动——成果展示——总结升华”的思路,设计了科学的实践训练体系,学生需按先后顺序参加以下环节:首先,学习《会计研究方法与工具》和《MPAcc 论文写作》等方法类课程;其次,参加企业调研与诊断等实践项目;再次,接受企业调研与诊断成果评价;最后进行案例开发。全过程实践训练体系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能力体系设置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 3 个平台;为了培养 MPAcc 会计应用能力,我们在实践培养环节中构建了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应用平台 3 个平台。
2.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围绕 MPAcc 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要求,MPAcc 教育中心组织专职教师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获批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 4 项,校级研究教改项目 5 项;8项案例开发项目获得校级立项,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 2 门,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1 门。
(六)研究生奖助体系
构建了较为完善了研究生奖助体系,包括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称号等部分。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及单项奖、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和专项(社会资助)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和兼职辅导员岗位助学金、特殊困难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荣誉称号包括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等。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积极准备第六届重庆工商大学MPAcc研究生招生工作,2021年MPAcc报名1761人,计划招生人数140人,实际招生人数146人。
MPAcc专业学位硕士点历年招生情况统计 |
年份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招生人数 |
149 |
110 |
95 |
100 |
105 |
140 |
146 |
(二)课程教学
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研究生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案例开发奖励办法》等制度激励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截至目前,获批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项目5项、校级教改7项,校级案例研究项目立项8项,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库5篇。
2021年会计专硕(MPAcc)和审计专硕(MAud)一共开设“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38门,其中,有1门《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3人重修,人数占比2%。会计专硕(MPAcc)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案例分析所占的比例平均有32.40%,案例教学方式的运用较为普遍。会计专硕(MPAcc)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得分平均为94.87分。
(三)学术训练
学院搭建了会计实务高端访谈、公益大讲堂、会计名师大讲堂、课程报告四个层次的学术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理论前沿、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实践经验。2021年度,举办1次会计实务高端访谈、7次会计名师大讲堂、3次会计实务大讲堂。
(四)综合实训
2021新获批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开展“烘焙实训”9次,“就业能力提升专题讲座”3次、“国学专题讲座”2次、“危机管理专题讲座”1次、“课程报告”4次、“移动课堂”3次、开设首届“重庆工商大学浪潮数智菁英班”、举办“菠菜广告投放平台案例开发工作坊”8期;新聘研究生事业导师9人;学生参与企业调研达100余人次;打造MPAcc实践基地21个、获批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打造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4个;2021年案例入库41篇,年度入库案例数量全国第一,获全国百优案例1篇。组织了16支队伍参加全国2021年第七届MPAcc案例大赛,其中5支队伍进入全国100强,1支队伍获得全国MPAcc案例大赛三等奖,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组织IMA(第十一届)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1支队伍进入西南赛区区域复赛。
(五)论文质量
学院坚持双导师制,从师生互选、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查重、盲审、答辩等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和要求,确保论文质量。2021届共99人参加盲审,未通过2人;毕业答辩全部通过。2022届104人参加中期答辩,未通过1人。
(六)学生管理
配有研究生专职辅导员1名、兼职辅导员2名,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成立专门服务研究生的学生组织——研分会。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研分会作为团结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研究生,沟通联系师生的桥梁,负责组织菠菜广告投放平台研究生开展、参与各类活动,收集学生各项反馈意见,服务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
(七)就业发展
会计专硕(MPAcc)2021届毕业生99人,初次就业统计人数94人,占比91.26%。进入高等院校、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三资企业等优质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55人,占比53.4%。
(八)学风管理
1.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促学风建设
利用研分会、研究生党支部、班级活动,对优秀学生、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进行正面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学习氛围。
2.规范日常行为促学风建设
严格按照《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行为规范》,从热爱祖国、关心社会、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引导,从而形成良好学风。
3.严格考勤管理促学风建设
严格执行《重庆工商大学 MPAcc 考勤管理办法》,每学期均对缺勤学时数超过课程总学时 1/4 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自项目开办以来,学生平均出勤率达到 95.2%。严格的考勤管理促进了学风建设。
4.严格考试管理促学风建设
狠抓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行为分情节轻重给予取消考试资格、警告、记过等处分,对替考行为,一律开除学籍。严格的考试管理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5.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促学风建设
我校严格执行关于严惩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凡复制比超过 20%的学位论文视为不合格;复制比超过 50%,取消答辩资格。凡代写学位论文或买卖学术论文的,一经查实,按程序取消学籍。
(九)质量保证和管控
1.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
(1)教学方式
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移动课堂、专家讲座等教学形式。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至少有1/4的时间用于案例教学,1/8的时间用于移动课堂,1/8的时间用于专题报告;专业方向课至少1/5的时间用于案例教学。
(2)考核要求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与考查。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100分制,每门课程成绩达到70分为合格;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成绩100分制,每门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任课教师自主选择考核形式,制定相应课程成绩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包括口试和笔试(含开卷或闭卷)。其中笔试考核包含课程论文、实践考核(含实验、实作、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移动课堂总结、专题报告体会、调查报告、诊断报告、策划方案)等不同形式。课程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学分;课程不合格者,在修学期内申请重修。
(3)实践课程的学分与考核
实践课程最低应获得7学分,通过参加不同的实践项目获得相应学分。其中,参加MPAcc专家讲座、专业实习、专业调研或咨询为必修实践性课程。
①MPAcc专家讲座(1学分)
学生三年参加不少于20次专家讲座并提交心得体会,辅导员审核报研究生秘书复核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
②专业调研或咨询(1学分)
第三学期参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工作、调研、咨询与服务等会计专业实务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提交“专业调研或咨询总结报告”,辅导员审核报研究生秘书复核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
③社会服务(0.5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由学校、MPAcc教育中心、学院研究生会组织的社会服务项目,包括学生服务工作、研究生会服务工作、学长制服务工作、社会咨询服务工作、志愿者专业服务工作等。社会服务项目完成后,由MPAcc教育中心鉴定并报研究生秘书复核通过后,取得相应学分。
④案例研究与开发(0.5-3学分)
在校期间参与MPAcc教育中心组织的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包括独立或者协助教师形成教学案例、参与企业管理咨询并形成咨询报告等实践性活动。参加校内案例大赛或全国案例大赛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别加计0.5学分;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案例与教学创新研究中心或者入选加拿大毅伟商学院案例库或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加计1学分;案例被专业学位教指委评为优秀案例或者百优案例,加计1学分,累计2学分。
⑤专业竞赛(0.5-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MPAcc校内案例大赛或研究生辩论赛进入决赛取得0.5学分;参加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第二阶段、复赛和决赛分别获得0.5学分;参加审计精英挑战赛、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科慧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性竞赛,获得区域赛三等奖以上加计0.5学分,获得全国赛名次(或优胜奖或优秀奖)加计0.5学分,获奖证书提交学院审核后,取得相应学分。
⑥专业实习(3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手册,并参与实习答辩,专家委员会结合学生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所占比例: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评定成绩(20%),学业导师评定成绩(30%))综合评定,获得80分以上取得3学分。
⑦科研项目(0.5-2.5学分)
参与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提交申报书经学院评审合格后可加计0.5学分,获院级科创项目立项加计0.5学分,获校级科创项目立项加计0.5学分,获市级科创项目立项加计1学分。
2.培养方式
(1)“双导师制”培养
MPAcc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和事业导师,其中:学业导师指导MPAcc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事业导师指导MPAcc研究生实地调研和撰写企业调研与诊断报告。
(2)“互动式”培养
通过 “会计实务高端访谈”、“会计名家大讲堂”、“公益大讲堂”、“专题报告”等学术活动,将实务部门、政策制定部门、监管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进课堂分享管理前沿理论与经典案例,拓展MPAcc研究生视野与思维;通过“移动课堂”,让学生走进企业,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提高MPAcc研究生的实战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分享总结案例企业的经验教训,提升MPAcc研究生的决策管理能力。
(3)“项目式”培养
充分发挥MPAcc教育平台、校友会和导师的功能,构建系统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企业专题调研与诊断、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培养,让学生结合企业会计、财务、审计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了解会计实务,增强MPAcc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活动式”培养
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MPAcc案例大赛,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游学和暑期社会实践,开放学生视野;通过主题沙龙活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与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展系列学生活动,全面提升MPAcc研究生的职业素质。
中期检查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实习实践三个方面的考核。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成立考核小组,考核方式为考查、笔试或口试形式。考核小组根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专业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方可进进入学位论文下一阶段撰写工作。
3.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前提条件
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考核合格,取得学分,中期考核合格,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参与案例开发和撰写,有1篇案例进入六大案例库之一(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案例与教学创新研究中心),限前三作者同导师中的2名研究生,其中前三作者中必须有导师;或者以合作者身份撰写案例入选加拿大毅伟商学院案例库或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或者以合作者身份撰写案例被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或者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优秀案例;
2)参加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进入初赛二阶段或者其他专业性全国大赛获得片区赛名次(不含企业主办的案例大赛);
3)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发表(含录用)本学科相关论文至少 1 篇或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认定E刊上发表2篇(详见期刊目录列表);
4)以共同作者在SCI\EI\SSCI\CSSCI源刊、CSCD核心库上发表(含录用)与本学科相关论文至少1篇文章(限前三作者同导师中的2名研究生,其中前三作者中必须有导师);
5)以共同作者在SSCI或者SCI二、三区源刊以上发表(含录用)与本学科相关论文至少1篇文章(限前四作者同导师中的3名研究生,其中前四作者中必须有导师);
6)主持完成1项校级及以上研究课题(以结题认定书为准);
7)参加学院指定会议至少1次,且必须在会议分论坛进行发言(需同时提供主办方正式邀请函(加盖公章)、列明本人论坛发言的会议议程和本人现场宣讲论文的照片)或者参加会议的论文获得三等奖以上;
8)参与完成公开出版著作,要求至少独立完成一章(以专著显示性说明为依据);
9)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撰写资政报告、调研报告获得厅局级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或者引用采纳;
10)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在菠菜广告投放平台认定的E类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参与导师省部级课题以上课题,以任务书或结项证书所列名字为准,须加盖公章;
②参加重庆工商大学MPAcc校内案例大赛或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辩论赛获得三等奖以上;
③参与导师撰写教材,独立完成1万字以上(以教材中的显示性说明为依据,含教材修订);
④以重庆工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篇(论文集需要有正式刊号);
⑤投稿参加学院指定会议,论文被收录会议论文集或被知网检索;
⑥投稿参加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沙龙,并宣讲论文1次且点评论文1次或者参加学校的博学论坛并宣讲论文。
(2)基本要求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会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论文类型一般应采用案例研究、调研报告、专题研究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通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审查并出具书面结论,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应低于15%。
(3)答辩与学位审定
会计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要求及程序规则等按重庆工商大学的有关规定进行。实施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等相关制度安排。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实务专业人士;学位论文必须由两名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其他高校本专业专家担任,成员中应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实务专业人士。
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授位条件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审核,授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四、服务贡献
(一)为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研究课题立足实践、面向决策,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依据,为地方党委、政府发展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参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度教师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咨询报告3项。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浪潮、天健企业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向重庆市审计署派遣青年教师挂职锻炼4人;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急需人才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第七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决赛三等奖、MPAcc学生获得2020年全国优秀教学案例(重庆地区唯一)、2019年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学位论文、2019年(第六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决赛二等奖、2019年第二届全国审计精英挑战赛二等奖、2018年(第五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决赛二等奖、2016第一届大学“百校百题”应用型创新课题(财税领域)大赛优胜奖、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国家奖学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奖30项。学生参与开发教学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收录5篇,被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收录80篇,发表科研论文35篇;累计培养高层会计人才257人,100%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受到了重庆市审计署、重庆市财政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冶赛迪、重庆商社集团等企业的高度评价,与浪潮国际成立了“数智菁英班”,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订单班。
(三)与同行交流学习
同行交流学习:成果在全国兄弟类院校推广应用。浙江工商大学、南京审计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50多家院校来院交流学习。对外经验分享:项目负责人和专任教师在全国MPAcc发展论坛、全国MPAcc教学工作会等全国性会议上以及受邀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院校分享经验。
五、改进措施
(一)推进智能财务交叉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性人才
大数据目前,MPAcc教育中心与浪潮等大数据服务平台企业单位搭建了战略合作基地,开办了“浪潮数智菁英班”,今年第二届招生,学生报名踊跃,但由于师资有限,且类似与企业合办班级较少,覆盖的学生有限。开设的大数据财务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等问题而效果欠佳。
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通过专业布局、课程设置、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会计与智能化的有机融合。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财经素质链培养体系
虽然目前已经企事业单位签订了20余实习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较广阔的实践渠道和平台。但开展深入合作的用人单位较少,未能有效整合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发挥他们的育人功能,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实习实践示范教学基地,实习实践效果不佳。
继续与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让用人单位需求端嵌入于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企业调研、企业诊断、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施“双管理”(校内管理、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采用“案例开发与案例大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习实践成绩及项目质量进行“双考核”(校内考核、实习基地考核)评价,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协同。
(三)持续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学院出台了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组建了课程组,并由课程组具体落实课程改革和开发工作。但由于目前尚在建设探索其,学位点的优质课程不够,并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点的培养特色,利用网络平台、英文教学、实务教学等多元化手段的有特色的课程不足。缺乏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规范化流程,老师们开发新课程的动力不足,研究生在线课程开发较少。
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培养。成立课程组,针对培养目标,形成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流程,针对自身的课程设置不足进行改善。进一步扩大案例教学,积极开展移动课堂、翻转课堂、课程报告、会计实务沙龙、会计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四)推进课程思政,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中,学院针对本科生的探索经验较多,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尽管我们已经在部分研究生课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但整体来看,落实到位且形之有效的课程较少。课程思政教育尚未形成可以复制的模式,所覆盖的专业课程相当较少。当前,我们有必要统筹研究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高层次设计、高质量要求、高水平实施这“三高”,扎实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与“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培养路径体系相融合,不断强化学生党建核心引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日常管理,逐渐形成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培养模式。通过抓顶层设计、抓带头示范、抓教研交流、抓评价改革,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加强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级思政工作力量,发挥好三者之间的协同合力,充分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五)严控论文审核环节,全面提高论文质量
尽管经过不断努力改进论文审核修改过程,我们也有获得过全国优秀论文,但论文抽检中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工作量或实例单薄、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和创新能力。
抓住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将论文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落到实处。
(六)积极与机构开展合作,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近几年,由于疫情及国际形式的影响,研究生短期出国交流访学计划有所减少,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指导的频率也不断降低。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主要是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通过与ACCA等国际机构合作交流,探索在研究生中开办ACCA项目班级,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